我想你用學英文去搜尋相關資訊

    是因為想要了解學英文進而學好英文

    我在這裡分享了我個人認為還不錯的方法

    說不定因為你搜尋了學英文

    找對方法覺得學英文一點都不難

    EF english-1.png

    濱江宅配.png


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,你可能不知道,牠們目前僅餘60~70隻。圖/鯨豚協會,姚秋如攝影 分享 facebook 「臺灣的形狀,就像是太平洋的一隻大鯨魚,白海豚就生活在海峽旁邊,與我們共游。」來自中華鯨豚協會、暱稱阿寶的張豈銘,一開場就告訴我們,了解白海豚發生了什麼事,其實就是了解臺灣周邊海域的各種問題。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資料,全世界有80多種鯨豚,而在臺灣周遭,就接近30種。然而臺灣附近大部分的鯨豚都分佈在東邊的太平洋,卻有一種是居住在平均水深不到30公尺的臺灣海峽,這些我們從堤岸邊遠望就有機會看到的海中小精靈,就是「中華白海豚」。.inline-ad { position: relative; overflow: hidden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}

.inline-ad div { margin: auto; text-align: center; }

.inline-ad iframe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; /*width: auto !important;*/ 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 {

padding: 50px 0 30px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before {

content: "推薦";

font-size:13px;

color:#999;

text-align:left;

border-top: 1px solid #d9d9d9;

width: 100%;

position: absolute;

top: 15px;

left: 0;

padding-top: 5px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after {

content: "";從頭學英文的方法

border-bottom: 1px solid #d9d9d9;

width: 100%;

position: absolute;

bottom: 15px托福準備方式;托福準備方法

left: 0;

}

.innity-apps-reset { padding: 20px 0 0 !important; margin: -20px auto -10px !important; } 中華白海豚,又名印太平洋駝海豚,分布在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的陸地沿岸,主要食物為石首魚科、鯷科、鯡科等魚類。以前台灣漁民叫白海豚為「白鯃」(台語),「媽祖魚」是廈門一帶的稱呼;在2006年反國光石化運動時,保育團體希望結合信仰能讓台灣民眾能更加認識白海豚,所以開始用媽祖魚來稱呼白海豚。從苗栗以南到嘉義、臺南一帶,只要是水深15公尺以內、離岸兩公里內的淺海、河口、隱沒的沙洲,都有機會看到牠。 母子共遊:顏色較深的為白海豚寶寶。圖/鯨豚協會,林子皓攝影 分享 facebook 白海豚雖然「姓白,名海豚」,但阿寶笑說,牠們並非生下來都是白色的喔!白海豚幼年時期外觀偏灰黑色,會隨著成長逐漸出現白斑,因此只要觀察顏色,就可以判斷牠們的年齡。「如果你看見全白的,那應該就是年紀比較大的白海豚。」從2005年開始,隨著白海豚保育議題關注升高,台大鯨豚研究室開始針對白海豚進行系統化的研究,他們會定期出海拍攝,逐一比對數千張照片裡頭海豚身上的傷痕、白斑,再逐一為牠們取名字,用以統計族群的數量。不過因為白海豚寶寶的特徵尚不明顯,因此會先不列入統計。但從台大鯨豚研究室的調查*發現,這幾年來,目擊率卻逐漸減少,去(2016)年總共只看到60幾隻;同時,海豚媽媽帶寶寶共游的情形也越來越少見了。阿寶說出令人擔憂的真相:「就像臺灣很多人都因為沒有錢,所以不生小孩,同樣的道理,白海豚也很有可能因為環境破壞、沒有足夠食物,因此無法讓海豚寶寶活下來。甚至,還可能因為受到污染影響,導致海豚媽媽失去生育能力,生不出小孩。」人類不斷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,經常可見身上披掛繩子、漁網的白海豚。圖/林務局 分享 facebook 擱淺鯨豚胃裡發現的各種垃圾。圖/鯨豚協會提供 分享 facebook 環境污染不只讓白海豚媽媽生不出小孩,同時也深深影響到白海豚的生活。鯨豚協會不斷拍到身上披掛繩子、漁網的白海豚;也曾經在解剖擱淺海豚時,發現肚子裡有各式各樣的塑膠垃圾;還有些白海豚可能因為被船隻螺旋槳打到,因此身上有癒合後的傷疤。被打到的白海豚有沒有可能直接死掉呢?當然也是有可能的。阿寶指著投影片上的一隻白海豚說:「這隻我們從2009年之後就再也沒看到了……」 今(2017)年1月24日,苗栗後龍擱淺死亡的白海豚。圖/鯨豚協會 分享 facebook 阿寶接著提出問題:「為什麼白海豚容易受到船隻的撞擊呢?」原來,因為海底透光度不好,能見度有限,白海豚生活在沿海,能見度更差,而白海豚是透過回聲定位來「看」海底世界,牠們會從額隆發出音聲波,當聲波碰到前方物體,就會反彈回來,從海豚的下巴接收回去。這樣,海豚就知道前面有沒有食物、有沒有需要躲開的敵人。聲音對白海豚來說的重要性不止如此,牠們也會透過聲音來彼此溝通、表達情感。海洋從表面看來一片寧靜,但其實海底卻有著各種聲音,很熱鬧呢!不只是自然界的打雷、下雨聲,魚蝦貝類也都有自己的聲音,一同譜出海洋世界特別的風景。然而,人為的聲音逐漸入侵,船舶的航行、海底石油的探勘、海事工程的打樁,這些聲音對海洋的生物(包含鯨豚),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。綠能與保育的兩難:離岸風機將影響白海豚的生存。圖/鯨豚協會,攝影:張豈銘 分享 facebook 現在臺灣開始發展綠能,但陸地的面積不足,因此嘗試在海邊建立離岸風機。在搭建離岸風機時,打樁的次數可能高達4000到5000次,持續的噪音由近而遠,將會依次造成海豚的聽力損傷、行為干擾、遮蔽效應(溝通效率下降)、生理緊迫(因為噪音而緊張)等問題。「現在臺灣有20多件離岸風機的申請案,到了2025年預計將會有800到1000支風機。」阿寶表示,他們並非希望政府完全不要開發,只是希望在規劃、審查時,能夠更審慎的評估,例如:可將風機優先設在離岸較遠的地方;如果非近岸地區的風機所提供的電力已經足夠,就不要在容易影響生態的近岸設置了;並且評估遠岸設置的風機對白海豚的影響之後,再來考慮近岸是否要繼續設置。阿寶說,在1970年代之前,臺灣還沒有很大的開發,從大甲溪到嘉義布袋以南,海岸結構相當完整。之後隨著開發,例如臺中港的興建、六輕的興建,逐漸永久改變了白海豚原生棲習的海岸。白海豚在前面悠遊,背後卻是煙囪和水泥,這樣的畫面成為了現況的最佳寫照。能休息的地方變少了、吃的東西變少了,自然未來白海豚就會越來越少。 台中港區外活動的中華白海豚,不遠的岸邊就是人類的煙囪水泥。圖/鯨豚協會 分享 facebook 「我們可以怎麼幫助白海豚呢?」阿寶說,除了平常減少製造垃圾、節約用電,更重要的是,需要請大家花點心思去了解議題,知道現在政府與業者正在做些什麼,進而去監督整個議題的發展。尤其值得大家思考的是,「綠能」意指對環境友善,然而為了綠能而興建的離岸風機,卻可能傷害到白海豚和其他動物的生態,這樣兩難的情況,到底該怎麼去平衡?想要處理這個問題,需要的是民眾與專家一起來關心,參與更多的討論、敦促政府更縝密的環境評估。在今天小學堂的最後,阿寶誠摯地說:「希望大家能對環境投入更多的關懷,讓我們未來還可以繼續見到這些悠游在海中的精靈:白海豚。」*參考資料:105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研究計畫_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食餌棲地監測
arrow
arrow

    bfj73br9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